新闻中心
11
2024
-
07
【物流】王继祥:追本溯源话物流
时间: 2024-07-11 19:08:56 | 作者: kok买球
。人类思想只可以通过各种语言形态而表达,通过语言实现自我认知和知解对象。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元素,来源于描述事物之类的词语,又往往不同于词语,而是对事件或关系范畴的命名。因此常常会出现概念的内涵与描述概念的词语含义不同,出现词不达意情况。在国际交往中,由于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规则和形式,这种阴差阳错的情况更为普遍。比如,中文的生肖中牛与羊,英文中就没有对应的概念,所以常常会把“牛”翻译成“Ox”(含义:的公牛),把羊翻译成:“Sheep”(含义:绵羊),完全就是不同的含义了。英文Cyber-Physical Systems中Cyber具有网络、计算、信息等多重含义,所以我们就无法准确翻译
,也丢失了英文这个概念的原本内涵。关于物流的翻译就更有意思了,这个概念是由中日交流中引进的,日本的“物流”一词又是从日美交流中引入的,在引入过程中还做了词语简化,经过中日美这种辗转交流翻译,中文“物流”这个词语的语义与其概念定义的内涵就更大不相同了,呈现了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可以说中文翻译过来的“物流”早已脱离了英文原意,是我们又独创了新的“物流”的概念。
物流最初来源于对“Physical Distribution(PD)”的翻译,但物流词语的语义远远超越“Physical Distribution(PD)”原意,我们目前又把“物流”与英文“Logistics(最初翻译为“后勤”)”语义对应,但它也超越了“Logistics”概念的内涵。此外,日本有关人士也有将“物流”再翻译为“Material Flow”或“Physical Flow”的英文,这在英文世界又呈现出了另外一种意思,与“Logistics”内涵更大不相同。此外西方还有一个名词“Material Handling”,虽然我们翻译为“物料搬运”,但究其本源含义也可包括在我们中文“物流”语义之中。
根据日本物流管理协会的资料记录,1955年日本为了改进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确保经济的顺畅运行和发展,组织了一个由伊泽道雄为团长的大型考察团,于1956年秋季考察了美国的物流。当时日本还没有“物流”这个词,代表团的名称为“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
该代表团在美国期间,美国著名教授肯巴斯先生讲到,美国国民经济之所以顺利发展,原因之一就是既重视生产效率又重视流通效率。美国产业界真正认识到流通效率重要性在1950年前后,在此之前一直只重视销售,仅把运输、保管、包装、装卸等物流活动作为销售的辅助性活动。
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在美国还发现,原来日本被称为流通技术的运输、包装等活动,美国人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PD)。日本考察团回国后便向政府提出了重视PD的建议,并在产业界掀起了PD启蒙运动,在日本能率协会内设立了PD研究会,邀请平原直先生(历任装卸研究所所长、日本装卸协会会长,被誉为日本“物流之父”)担任会长,每个月举办PD研讨会;
在日本流通经济研究所,日本权威学者林周二教授等也组织起PD研究会,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启蒙教育活动。经过8年的努力,1964年日本政府终于对PD开始了关注。通产省几次邀请平原直先生去政府机关说明PD的重要性,为政府官员们讲课。同年7月,通产省决定讨论PD预算案时,担心新闻媒体在报道中讲PD日本人听不懂,于是邀请平原直先生同内山九万先生(日本通运株式会社专务董事)商议,考虑到PD中的“P”,即Physical在这里是“物理”的意思,Distribution是“流通”的意思,所以应把PD译为“物理性流通”,但又觉得作为一个名词,“物理性流通”字数过多、过长,只好缩为“物的流通”。于是“物的流通”这一新词在全日本的各个媒体上发表了。
此后,“物的流通”在日本逐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日本产业构造委员会内设立了“物的流通分会”;1970年成立的日本最大的物流团体之一就叫“日本物的流通协会”。同年也成立的另一个日本类似的物流团体,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每年举行的物流会议也都叫“全国物的流通会议”。1970年以后很多人又觉得“物的流通”也有点长,于是就干脆简称为“物流”了。这就是物流一词的本源。
中国“物流”概念就是从日本引入的。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1979年6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派代表团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第一次接触“(PD)物流”这一概念,并首次把PD物流概念介绍到了国内。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物流泰斗吴清一教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结识了日本物流之父平原直先生,平原直先生是“物流”一词的首创者之一,作为平原直先生弟子,吴清一教授开始在中国全方面推进物流启蒙,并多次邀请平原直先生来中国讲学,培养了一批最早的物流人才。
有关部门也相继展开了物流研究,中国物资经济学会连续多年组团参加国际物流会议,使得中国在物流研究和物流实践中取得了较多成果。1987年1月5日中国物流研究会在安徽蚌埠正式成立并召开了首届大型学术年会,对国内物流研究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其实,中国物流还有另外的来源。在制造业领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机械行业主管部门一方面组织各设计院到西欧、北美考察学习,一方面邀请世界上著名专家到国内讲课,接触到了发达国家制造业物流前沿理论。1982年,由联合国开发署赞助,工业设施系统规划之父、工业工程物料搬运专家Richard Muther(理查德缪瑟)来中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讲学,为中国制造业培养了第一批40名物流人才,这些人才后来都活跃在机械行业,成为在制造业推广物流的种子与骨干。1987年中国又邀请了美国著名的物料搬运专家Jemas Tompkins来中国考察和讲课,也直接培养了一批物流人才。中美的这些交流引入的物流概念主要是物料搬运类的物流。
日本通过翻译创造了物流概念后,出现了一些物流研究机构,比较有名的是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和日本物流管理协会,在促进日本物流发展中做出了贡献。
世界在发展,物流也在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上游链接制造者,下游链接消费者,呈现了与制造和消费一体化融合趋势,一体化的物流成为企业后勤系统,为提升企业效率,美国开始用“Logistics”取代“Physical Distribution(PD)”,这时日本原来两物流协会于1992年6月2日合并成立日本后勤系统协会,将“物流”改称“后勤”。合并后的日本后勤系统协会放弃了日本人最先翻译的“物流”一词,既不用“物流”也不用“后勤”,而直接用“Logistics”的英文注音(日语片假名)作为名词。
用“Logistics”代替“Physical Distribution”,不单单是语词上的代换,而且从概念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内容及概念覆盖面上的全面替换,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从更广泛的领域考虑物流问题,是物流发展的一种趋势。
当然,在日本也有两种情况,如上所述,一种是物流的主流行业组织直接根据“Logistics”的英文读音用日文的“片假名”拼写出来,日本主流学者觉得这才是“原汁原味”的“Logistics”;此外日本企业界也有一种情况,继续用“物流”概念,但是将物流定义升级为“Logistics”的含义,此时英文用词已经变化但原来英文的翻译的“物流”词语没有变化。
在物流的概念引进到国内的同时,也有人将Physical Distribution翻译成另一个词“实物配送”,这样在学术交流中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物流”与“后勤”、“物流”与“配送 ”概念的关系问题;二是这些词的英文汉译,然后再将此汉语英译的对应关系问题,出现了一片混乱。
首先,考虑外来词的汉译问题。英文中的“Logistics”在词典中的中文意思是“后勤” ,一直到现在英汉词典中都还没有“物流”这样一个中文释义
。为什么要翻译成“物流”而不是“后勤”呢?此外,中国本来就有“后勤”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物流”刚刚引进之后,学术界根据日本的译法,把“Physical Distribution”译为“物流”,根据英汉字典的译法,把“Logistics”译为“后勤”,但当时着重普及和介绍的是“物流”而不是“后勤”。当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易名,把“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后,中国一直沿用“物流”的用法
,经过几年的宣传,“物流”的概念得到学术界很多专家的认可。但根据上述事实,“Logistics”对应的汉语翻译应该是“后勤”而不是“物流”,因此有专家觉得我们将其翻译其成“物流”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历史错误。也有人将“Physical Distribution”说成是“传统物流”,而将“Logistics”说成是“现代物流”,这显然没有认识到英文概念的变化与演进,因而也是不成立的,与其这样翻译和理解,还不如将“Physical Distribution”翻译成“销售物流”,而将 “Logistics”译成“供应链物流 ”,还更符合实际。因为,前者指的就是销售领域的物流,后来将它的范围扩展至整个供应链成为“Logistics”。
有很多人意识到物流一词翻译的错误,尤其搞军事后勤的专家觉得“Logistics”应该按照字典译成“后勤”而不是“物流”,但由于国内企业、事业、机关的“后勤”指的是行政性、事务性、接待性等非生产、经营性工作,这种意义上的“后勤”不是由“物流”演变而来的“后勤”,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产生这种误解,大部分专家觉得,还是该叫“物流”。尽管这是一个错误,但不得不坚持。
真的是不得已坚持错误的问题吗?我认为这不仅不是翻译错误,更不是物流概念的错误,也不代表中文物流概念的落后。中文的物流一词,其语义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远远超越了英文的“Physical Distribution”、“Material Handling”,目前仍然超越着“Logistics”,超越出供应链范围,具有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基础连接作用,是实物在各类组织形态间互联网络中的流动,支撑着经济社会运行,慢慢的变成了经济社会的新基础设施。
中文的物流一词太美妙,一说起物流,中国人头脑中就会迅速生腾出具体的“实物全链路相互连通的流动”景象,这是与物流相关的各个英文概念所不具备的,所以在中国物流的概念也能不断与时俱进的。在PD时代,我们大家可以把PD对应翻译成物流;在logistics时代,其本质含义仍然超不出我们中文“物流”语义,仍旧能对应翻译成物流;在供应链时代,物流语义仍然涵盖了任何供应链的实体流动网络,未来即使发展到供应网、智慧供应链,我们的“物流”一词仍旧能涵盖他们的全链路流程。
这就是中文物流一词的魅力,最初把Physical Distribution对应翻译成物流,是中国人对原有翻译对象的英文概念与理念的再创新。目前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已经接受了物流这个名称,给物流不断赋予新的含义,从党中央、国务院等主管部门的文件,到企业的宣传等都在使用“物流”一词,“物流”这一用语已经被广泛接受,并独具中国赋予物流的新含义,被党中央列入新基础设施范畴。
就像牛、羊这样的综合性抽象概括的词语,涵盖着西方英文很多对应词汇一样,中国物流一词的语义,也可以涵盖“Physical Distribution”、“Material Handling”,“Logistics”,“Physical Flow”、”、“Material Flow”等含义,并不断与时俱进,从这个方面说,物流概念与理论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物流】王继祥:中国绿色物流发展路线)【物流】王继祥系列视频访谈:智慧物流的核心内容与发展路径
【物流】王继祥:中国应急物流重要文章汇编(战疫必备,最新版本,320多篇文章)
【经济】王继祥:我国宏观经济潜在运行能力分析【经济】王继祥:经济研究中的新思维模式初探
【物流】王继祥:物流技术装备企业智慧传播新模式【物流】王继祥:讲好品牌故事,推动品牌传播
【物流】王继祥:十四五经济发展新格局与家居物流新机遇(演讲视频与PPT)【物流】王继祥推荐:物流研究报告汇集
【物流】王继祥:如何推动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的变革?【文化】王继祥:为啥说90%的人都不了解什么是“人与民”?
【热点】王继祥:再谈新发展格局下的财富分配问题【物流】 王继祥:怎么来实现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
【物流】王继祥:仓储货架系统的选型与采购分析【物流】王继祥:物流重要术语概念解析汇编
【物流】王继祥:关于波士顿机器人市场价值与研究方向的评论【物流】王继祥:如何解读十四五规划中对现代物流的相关论述
【物流】王继祥:日美产业链会加快搬离中国吗?请看摩根斯坦利最新调研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