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销售人才难招揽 村里村外齐淡看
时间: 2024-07-26 11:49:01 | 作者: kok足球官网app
产品中心
众所周知,人才是企业的基石。对于中关村成千上万的销售型公司来说,销售人员更是其命脉所在,销售队伍的补充与扩大对公司的发展而言就更有着深刻的意义。因此,在中关村众多公司中正开展着一场销售人才争夺战。
招聘难,招人才更难,招销售人才是难上加难,这是多数人力资源经理的内心感慨。在中关村几大电子卖场中,尽管每天活跃着数以万计的销售人员,仍然还有很多公司老板叫苦不迭,感叹难以招聘到令自己满意的销售人才。对于在中关村做销售,在职者与谋职者又有着怎样的心态?
以前到过中关村电子卖场的人,肯定都会对徘徊于卖场门口、电梯间、柜台过道中那些竭力宣传、百折不挠的导购们留有很深的印象。如今,虽然中关村这种导购拉客的现象有所改善,但消费者走进电子卖场,还是会对销售人员的过分热情和殷勤而感到难以消受,甚至到了反感的地步。然而,销售人员自己对此的感受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记者在两年前曾写过一篇《进村大军体面的梦想和未必体面的现实》,当时采访了不少怀揣梦想到中关村淘金的打工者。他们文化素质不高,却有着令人叹服的执著和坚忍,来到中关村,就为了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井底之蛙般的生活,为了在家乡人眼里有着在大城市工作的体面。
在海龙已有两三年销售经验的小徐回忆道:“当初我也是由亲戚带过来的,没考上重点高中,感觉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所以连高中都没念完就弃学了。刚开始过来时,一切都不熟悉,而且也很苦,但看着老乡都通过干销售发起财来,自己也下决心不管再苦、再累,只要肯干一定能干出成绩。况且,自己有年轻的资本。”
“于是,在哪怕一个月赚几百块钱,甚至饭都不能吃饱的情况下,我还是坚持下来了,不想没干出成绩就灰溜溜地回老家,那样不仅会被家乡人看笑话,自己也看不起自己。”
据小徐介绍,在中关村有很大一部分是被“逼上梁山”的外地人,因没有文化,又没门路,老家的就业机会又少,可选择的余地不大,于是不甘于此的人都把做销售当成了能够跳出龙门的出路,而中关村又是唯一有名气的“金矿山”,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淘金者们“啸聚中关村”。
总之,当时不管是被逼上中关村寻出路的,还是经亲戚老友推荐来的,还是自己慕名而来想通过做销售成就一番事业的,聚集中关村后,都有着同样的目标和向往扎根中关村,哪怕有诸多的不如愿,也很少动“离开”的念头。“把村当家乡,不闯出名堂绝不轻言退却”成为他们统一的内心独白。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销售人员不再像几年前一样有着视中关村如家的情怀。科贸一位销售人员冯先生最近就有离开中关村的念头,“几年前,我也曾想过一定要在中关村有所成就,否则绝不离开,但随着中关村竞争的日益激烈,销售人员的迅速膨胀,我发现现在的中关村慢慢的变缺乏人情味了。”
“卖场硬件环境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几年下来积累的经验也使自己在中关村坐稳了,前不久才被现在的公司挖过来的,但是还是感觉缺乏以前的干劲和激情了,而且也厌烦了每天花心思与对手争夺客户的工作状态。”
冯先生说道,“以前不管是代理商,还是底下的销售人员之间,关系都很坦诚,彼此不会动心眼。可现在却不同了,虽说嘴上句句哥们儿叫得亲热,背地里不一定使什么心思算计你呢。另外,虽然现在销售人员膨胀得很快,但很多都没有恒心,都是短期的流水兵,又没有签合同,今天来了,没准明天就不来了;还有一些人今天在此公司,明天可能就去另一个企业了,有的销售甚至一年换三四家公司。”
他感叹道:“对公司来讲,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我们销售人员来讲,是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
在中关村的众多销售人员当中,像冯先生这样有离开念头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有的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跳槽单位,有的由于利益关系一时难以脱身,种种缘故,致使他们还不得不继续留在中关村。
世界上有许多“看上去很美”的东西,这么多东西往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村中的销售一职便可归属此类。
不可否认,销售是商家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因为这一环与终端消费者紧扣,消费者能否买单特别大程度上取决于销售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素养、人品形象等。
常去村里的人都知道,销售人员尤其是那些知名品牌的销售大都“仪表堂堂”。他们西装革履,笑容可掬,与有着潜在购买倾向的消费者侃侃而谈,无论是专业的IT知识,还是IT之外的东东,都能信手拈来,无所不通。凡此种种,似乎给人一种销售工作头顶光环的错觉。然而,中关村销售人员难以招揽却折射出另外一种现实。
即将毕业的小林就读于中关村附近的一所高校,由于“地缘优势”,小林有过几次在村里做兼职销售的经历,对于这一岗位,小林颇有心得。“如果你想锻炼自己,为就业提前热身,那么,去中关村做销售是能够更好的起到这样的作用的。在那里,你可以体会到竞争的激烈残酷,老板和消费的人的尖酸刻薄,而收入水平却可能是与投入的脑力与体力极不成比例。总之毕业后,我大概是不会去那边工作的。”
小林还介绍,中关村里像他一样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往往利用节假日到村里勤工俭学,毕业后,由于收入、劳动关系、社保等有更高的期待,大多不会选择“留守”中关村的销售岗位。
小王在一家快速公司做速递员,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很是辛苦,当记者问他是否愿意到村里做销售时,他的回答有些无奈。“我不怕吃苦,能做销售当然好了,至少不用像我现在一样每天东跑西跑,动动嘴皮子就能挣钱。但我没念过什么书,学历低,对销售一窍不通,对电脑、IT什么的一点都不了解,学都学不会,谁会要我啊!”
小宋却与小王相反,他以前做过保险,可以说既有销售经验,同时也具备一定的IT知识,但他对在中关村做销售也同样并不热衷。小宋说,在中关村做销售,没什么“钱”景,也就谈不上前景了。要是真有一天他跳到中关村做销售,也只会是“权宜之计”,把它当作跳板,等熟悉各方面情况之后,要么自己单干,要么走人。
大学生不屑做销售,能吃苦、愿意做销售的人员基于自身素质和其他各方面的原因又无法胜任销售岗位,而那些既有经验、又有能力的人只想把销售作为“人往高处走”的跳板,短暂为之,这一切便造成了中关村销售人员“好招”、销售人才“难招”的现实。
下一篇:【48812】古汉语成语故事之坚韧不拔